Open Metric
Science, Fiction and Me

从学术界到工业界

对应的豆瓣日记

TL;DR

跟别人学习,利用找工作的社区(cheekyscientist, beyondprofessoriate),AngelList,“动词 + 内容 + 效果”的简历,心态调整

首先要说的是,从开始找工作的一刻开始,我就感觉到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门,世界丰富多彩,我以前却从来没有看到,那感觉就像是家里的收音机升级成了彩色电视一样。

我一直以来对于 IT 行业也是很关注的,生活中经常也会跟朋友聊一些可以改善生活的点子,我们系里有个教授甚至叫我“the billion-dollar-idea guy”,因为我我聊这样的话题总是这样开头的:Hey guys, I have a billion-dollar idea. 所以转行进 IT 似乎还很挺自然的。然而,当我开始找工作的时候,这才发现事情并不是自己想的那么容易,IT 行业那么多公司,可是人家一个都不理你。所以我这篇就来记录一下,我是怎么样突破自己的思维的限制的,也希望能够帮助到跟我处境类似的人。

另外,这篇文章所记录的情况是:在美国拿到 PhD,然后去欧洲找工作(又一次选择困难模式)。而且我能够找到工作,必须感谢我太太 @ErbB4 对我的心理支持,并且帮助我打开思维。

找人帮忙

其实总结下来,最重要的就是找人帮忙。

我觉得拿到 PhD 学位的话,都是很聪明又勤奋的人,但是总也是有个从阅读参考文献进入相关领域的过程。我的理解是,找工作也是这样的。

我首先是写了这个日记:找一份有趣的工作。有很多人给了我很多的建议,这些建议成为了我找工作的起点:从漫无头绪,到有一些基本的概念。这个过程快的很。

一旦有了一些概念,我就开始找一些理论物理转行工业界的人聊聊,后来也跟很多其他专业转行的人聊。这期间很多人帮助了我,跟我语音或者视频聊了很多跟工作有关的事情,其中包括很多豆友。这时候很多人会提供一些可能的方向,比如金融分析和数据科学等等。这件事情最有趣的是,一开始我是在考虑 IT 行业的。后来也意识到了不能只限制在一个行业,有很多传统的行业也很棒。例如有一位朋友提供了汽车行业的情况,他们确实招很多学物理的人,然而我之前都不知道。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,只需要去跟别人聊,开阔自己的眼界,世界上不同的行业非常多,有些很难自己想到。

团伙

然后我加入了两个团伙,分别是

  1. CheekyScientist:提供很多开始找工作的建议,包括简历筛选系统的工作原理,HR 的工作等等,也提供很多刚刚工作的人的采访(podcast);打开他们网站,下载他们的手册,然后订阅,可以获得后续的视频的资料。
  2. BeyondtheProfessoriate:webinar 形式,需要付费,我是学校帮我付的,但是我觉得就算自己出钱也很值得。有各种各样的工作的建议,以及公司招人的一些基本原则什么的,还可以提问。他们还有更好的社区,但是我没有来得及用就找到工作了。

我个人经验,这两个团伙都非常棒,当然也有别的团伙可以加入,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。

其次是 LinkedIn,说实话对我来说这个现在还没有用上,但是保不准以后可以用上。一个经验是,在 LinkedIn 上加完别人之后立刻写个 InMail 来感谢别人通过你的好友请求,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我通过这样的方式在 LinkedIn 上获得了一些关于工作的建议。

人脉

主要是内推吧,很多人都在强调这个,但是我还没有用上。

工具

我用了一些工具,这些工具可以分为两类:工作查找,申请进度跟踪。

关于工作查找:我用的最多的是 AngelList,因为我投的主要是创业公司。其次就是根据别人给的信息自己去搜索相应的公司,然后去公司的招聘页面查看。其他的工具别人提到的有:LinkedIn,Glassdoor 和 Indeed,我都没有用过。

关于申请进度跟踪:可能很多人觉得 email 本身就可以了,确实也是。我一直在用 Trello 这样的看板工具来着,所以这次也用了 Trello.

简历

简历反复改了应该有几十遍,中间也有几次完全推翻重写和设计的。

所谓的 STAR 法则,我觉得很奇怪,所以就没有采用。

但是有一点就是描述自己的工作的时候,我觉得 “动词 + 内容 + 达到什么效果” 这样的简单的格式给人看起来确实清晰明了,所以我后来感觉用这个格式得到的反馈更多。

一开始简历没有什么设计,就是直接一栏下来了,所以有两页。后来设计了一下,成了一栏(主要内容)+小侧栏(技能栈),但是我也不知道哪个好,因为后来分栏的简历没有投几家就找到工作了。

我个人觉得改简历就像做数值计算一样,反复改善,反复验证,这是一个必须做好的事情,但是也是我一开始最不想做的事情,一开始就认为自己的简历已经很好了。

面试

刚开始工作面试的时候,特别紧张,很多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,后来经过几次就可以了。所以我一开始申请的都是可去可不去的,后面才开始申请真的想去的公司。

我也没啥经验,不过有个观察,不一定对,只得到一个同学的确认:国内面试官大概率会给人一幅很不爽的表情,这样导致面试的时候反而发挥不好,特别是 brainstorm 的问题(国内面试的七家有六家都是这样);欧洲的公司的面试官给面试的时候也是非常鼓励的状态,这样发挥会更好,能够当场解决更难的问题。而且欧洲的公司面试的时候 brainstorm 更多,国内公司面试的时候题目更多。

面试还有一个事情,就是可以针对这个公司做一些工作。例如我会爬一下公司的数据,做一个初步的 data mining,如果有机会就给他们展示一下。至少我是这样拿到 offer 的(我认为?)。

应该需要注意相应国家的法律,欧盟和美国要求不能拿这个数据做商业,不能对对方服务器造成压力,别的没问题。

心态

虽然我理解找工作是给自己定位的过程,因为毕竟刚刚出道,也不知道把自己放在哪里。但是当收到的拒信太多的时候,我就会受到打击觉得自己不行,觉得肯定找不到工作了。

心态很容易崩,这跟做科研遇到难题的时候一样。我有时候很沮丧了就继续申请很多,有时候也就去跟别人聊聊,看看别人能不能给我指出一些问题的症结,当然这也都是人自然的反应。另外,这些拒信很多其实就算让自己去也不想去不是嘛。

By Lei Ma

Last updated